
世界童軍運動組織
世界童軍運動組織
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於1922年成立。
當某國家有組織童軍活動,並且組織了全國性的童軍機構,即可申請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。加入此組織後,該國童軍成員即可參加國際童軍活動,包括世界童軍大露營、世界童軍會議等等。
童軍機構申請加入時,為公平起見,每個國家都只可有一個童軍機構申請加入,如該國家有多於一個童軍機構,則需組成童軍聯盟,用聯盟身份加入。申請機構需經世界童軍會議開會通過申請,方可加入。
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最高管理機構,是世界童軍會議,會議每3年舉行一次,各成員於會議其間可對童軍事務發表意見。會議前身是「國際童軍運動會議」。
世界童軍會議制訂決議後,由行政機構——世界童軍委員會執行決議,委員會每2年舉行一次會議。而於世界童軍會議休會時,世界童軍委員會就代表世界童軍會議。委員會前身是「國際童軍運動委員會」。
至於前線執行指示的機構,是秘書機構——世界童軍局。世界童軍局下設6個童軍區:亞太區、歐亞區、阿拉伯區、歐洲區、非洲區、美洲區。每區各設辦事處。世界童軍局前身是「童軍國際局」。
各國童軍組織
雖然童軍運動已傳遍世界上多個地方,但現時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,它們有的是沒有全國性童軍機構;有的是運作理念不符合童軍運動要求,例如受政黨操縱(政治不中立)、軍事化訓練(軍事化)、種族限制、宗教限制等等;有的是因經費不足,沒有繳交會費而失去會員資格;有的是當地人口不足,沒有任何童軍組織。
以下國家未有任何童軍組織:
.人口不足:安道爾、梵蒂岡。
.國家政策限制:古巴、老撾、朝鮮。
以下國家主權級機構未有任何童軍組織:
.人口不足:馬爾他騎士團。
部份國家童軍組織隨着時代發展,將女童軍總會與童軍總會組成男女童軍聯盟,或女男童軍聯盟。以下是部份例子:



Pfadfinder und Pfadfinderinnen Österreichs
Scout and Girl Scout Austria
奧地利共和國
Junák – český skaut
Junák – czech scout
捷克共和國
Scouterna
Scouts
瑞典王國
部份國家因為歷史、宗教、種族等因素,而設有多於一個的童軍總會。這些國家需組成童軍總會聯盟才可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。
部份國家因當地童軍組織發展未成熟,而附屬於其他國家的童軍總會:
以下國家童軍總會附屬於英國童軍總會:
聖基茨和尼維斯、安提瓜及巴布達、圖瓦盧、瓦努阿圖、湯加
以下國家童軍總會附屬於美國童軍總會:
馬紹爾群島、密克羅尼西亞、帕勞
部份國家因歷史原因或國家政策,有多於一個童軍總會加入世界童軍運動組織:
中國:香港童軍總會(香港)、澳門童軍總會(澳門)、中華民國童軍總會(臺灣)
荷蘭:Scouting Nederland(荷蘭本土)、Scouting Aruba(阿魯巴)、Scouting Antiano(庫拉索、聖馬丁)
中國童軍
現時中國有3個童軍總會加入了世界童軍運動組織,分別是香港童軍總會、澳門童軍總會、中華民國童軍總會,於香港、澳門、臺灣地區活動。
內地:
內地早於1912年已有童軍活動,並於1915年成立「中華童子軍協會」。1922年,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前身:國際童軍運動會議、國際童軍運動委員會、童軍國際局成立,內地是始創會員之一。
但時至1931年6月1日,中國國民政府頒布《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》,政府受中國國民黨所控制,「中華童子軍協會」亦間接受政黨影響。國際童軍運動會議認為內地童軍已受政治影響,故取消其會員資格。
至1934年,「中華童子軍協會」改組成「中國童子軍總會」。經多年努力地向國際童軍運動會議解釋內地童軍沒有受政黨操縱,國際童軍運動會議於1937年重新接納內地童軍會員資格。
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因童軍運動與新民主主義精神背道而馳,內地童軍單位自行解散,國際童軍運動會議亦因此再取消內地童軍會員資格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教育處曾於1949年11月24日舉行座談會,列出內地童軍自行解散的7個原因:
1. 童子軍最初發生於英國侵略南非的戰爭中,一開始便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;
2. 童子軍主要流行於資本主義國家,實際上是帝國主義者加強軍國主義教育的行為;
3. 童子軍最初傳入中國全部洋化作風,帶有濃厚的帝國主義文化侵略色彩;
4. 童子軍歸國民黨領導後,由戰犯蔣介石、戴季陶、何應欽、陳立夫分別擔任童子軍總會正副會長及理事長,省、市、縣各級理事會,亦均由國民黨委員擔任理事,後更一度歸三青團領導。這樣一來,童子軍便成了國民黨迫害學生,荼毒青年,實施法西斯教育的工具;
5. 童子軍在校內的組織、訓練與管理,完全根據強迫命令的法西斯原則,沒有絲毫的民主精神;
6. 童子軍的銘言、誓詞、規律及守則,主要都是一些陳腐的封建主義的道德教條,本質上是反動的;
7. 童子軍課程中,國民黨反動的政治訓練佔了很重要的一部份,其餘屬於軍事及技術訓練部份,有些尚不適宜於兒童學習,有些應歸入體育或自然科學去學習,童子軍一些課外活動,有些不適宜於兒童的身心,有些應交由學生團體去負責領導。
——1949年11月29日《大公報》第一張第二版「取消童子軍組織」
直到國家於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,民間再度開始試行以「有限公司」的形式重新組織童軍。
臺灣:
臺灣首個童軍團於1915年6月17成立。受《馬關條約》影響,臺灣當時受日本統治,而臺灣童軍亦附屬於日本童軍總會。日本是國際童軍運動會議始創會員之一,所以當時臺灣童軍也可參與國際童軍活動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,日本於1945年8月10日宣佈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歸還臺灣予中國。臺灣童軍因此改編入中國童子軍。
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臺灣因未被解放,在臺灣的中國童子軍沒有跟隨內地自行解散,並繼續使用「中國童子軍總會」名稱。
1950年,臺灣童軍知會國際童軍運動會議,「中國童子軍總會」於臺灣繼續進行童軍活動,於是國際童軍運動會議接納臺灣成為會員。
至2009年6月7日,「中國童子軍總會」會員大會通過改名為「中華民國童軍總會」。
香港:
香港早於1911年已有童軍活動。受《南京條約》、《北京條約》、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影響,香港當時受英國統治,而香港童軍亦附屬於英國童軍總會。英國是國際童軍運動會議始創會員之一,所以當時香港童軍也可參與國際童軍活動。
作為英國屬會,「香港童子軍總會」於1915年成立。
香港人口一向以華人居多,而童軍亦以華人為主,隨着時代發展,英國童軍政策在香港開始不合時宜。英國童軍總會於1975年同意香港童軍脫離英國童軍。世界童軍會議通過「香港童軍總會」於1977年4月16日取得會員資格。
澳門:
澳門早於1911年已有童軍活動。受《中葡和好通商條約》影響,澳門當時受葡萄牙統治,而澳門童軍亦附屬於葡萄牙童軍總會。葡萄牙是國際童軍運動會議始創會員之一,所以當時澳門童軍也可參與國際童軍活動。
至1960年代,因葡萄牙人與華人對立升溫,童軍人數不斷下跌,澳門童軍所有童軍活動暫停。
隨着葡萄牙政府宣布放棄殖民地,及中葡建交,社會氣氛轉趨平和,社會各界都期盼童軍運動的復辦。「澳門童軍總會」於1983年12月12日成立,附屬於葡萄牙童軍總會。
隨着時代發展,葡萄牙童軍政策在澳門亦有不合時宜。葡萄牙童軍總會於2018年同意澳門童軍脫離葡萄牙童軍。世界童軍會議通過「澳門童軍總會」於2018年取得會員資格。



香港童軍總會
中華民國童軍總會
澳門童軍總會
童軍人數
以下數據來自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公佈的人數統計: